江西省水利学会
《江西水利科技》是江西省水利厅主管,江西省水利科学院、江西省水利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宗旨为:全面贯彻党的水利水电方针政策,报导省内外水利水电建设成就;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有关水利水电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技术经验总结,及水利水电勘测、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管理、水文、水保、防洪抢险、除险加固、小水电、水利经济计算、环境水利、乡镇供水、农田水利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还介绍国内外有关水利水电方面的先进技术。本刊内容丰富,面向基层、面向实际,是广大水利水电科技人员、管理干部和行政领导的良师益友,也是讨论问题的论坛,学术交流的场所。
更多>Abstract:
为提高上饶市滑坡灾害的风险治理能力,利用工程地质分析法和ArcGIS软件,统计分析了上饶市的滑坡发育情况,研究了区域内滑坡的发育分布规律,通过降雨数据资料整理得出上饶市降雨特征,分析出区内降雨量与滑坡频次的关系,总结该区域内滑坡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滑坡点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滑坡沿区域内山脉呈条带状分布,基本集中在山地、丘陵地区,西部湖滨地区分布较少;区域内部滑坡以岩质滑坡与土质滑坡为主,两者比例为1∶5.7,滑坡多为坡度15°~30°、相对高差在30 m以内的小型滑坡;区域内的滑坡与降雨量呈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其中5月份滑坡频度与降雨量相关性最高,相关性系数为0.689,在时间的尺度上5月份为滑坡的高发期。该研究可为当地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
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对确保大坝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长期监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数据缺失现象,这严重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分析效果和预警能力。现有的缺失数据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忽略法、线性插值法、空间临近点插补法和数学模型法等,但这些方法在处理复杂类型的缺失值时仍存在局限性。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一种基于K-Means聚类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的缺失插补方法。该方法突破传统统计模型因子的局限性,通过K-Means聚类自动识别具有相似变形特征的测点群组,将同簇内高相关测点的时序数据作为LSTM的输入变量,构建时空融合的缺失值预测模型,充分利用测点间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序列的长期依赖特征对监测数据中的缺失值进行插补。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法相比传统插值方法具有更好的插补精度和适用性,为大坝安全监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案。
Abstract:
我国软土分布广泛,其强度不满足工程建设需求,需要进行地基处理,排水固结法相对于复合地基等地基处理方法性价比高、施工操作简单。堆载预压法处理软基需要的工期长,加载过快会导致土体剪切破坏,而直排式真空预压法不会导致地基剪切破坏也无须设置砂垫层,竖向排水体与真空管网直接相连,显著降低真空荷载沿程损耗。依托某软基加固项目,根据现场监测数据和室内试验,文章研究了直排式真空预压的加固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直排式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效果良好,土体含水率下降了18.3%,孔隙比下降了17.4%,不同土层土体的有效应力得到有效提高,沉降量的80%~87%在加固的前100天内完成。研究可以为该地基处理方法的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Abstract:
研究西江中游水文情势的变化规律可为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等提供水文数据支撑。分别运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Mann-Whitney-Pettitt突变点检验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对其进行趋势、突变和周期分析;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年平均水位和年径流量的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年平均水位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其余水文要素变化趋势不明显;年平均水位在2002年、年平均气温在2014年发生了显著突变,其余水文要素没有发生显著突变;西江中游年平均水位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年径流量BP神经网络模型应用效果较好。
Abstract:
地质灾害影响因子合理选取及因子优化分级是准确评价地质灾害易发性的关键。文章收集了吉安市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全面掌握了区域滑坡灾害发展现状与影响因素。通过分析,最终选定高程、坡度、坡向、岩性、道路、降水6个因子,并对各因子进行了合理优化分级。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构建各类因子信息量模型,依据各因子信息量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多因素综合信息量。最后按照自然断点法对研究区进行滑坡易发性分区,共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等级,分别占总面积比例:8.27%、20.42%、45.52%、25.79%。研究结果可为吉安市滑坡灾害的预防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区域防灾减灾能力。
Abstract:
通过在水文地质抽水试验方法中引入PID控制技术,设计并搭建基于PID控制的水文地质抽水试验系统,结合水位、流量传感器和电子自动记录仪,实时监测水位与预定抽水水位的关系,采用PID算法控制自动调节变频水泵频率以控制抽水流量,在某大型水资源配置工程地质勘察的水文地质分层抽水试验应用效果显示:该系统在抽水初期就能快速达到预定水位并稳定水位,实现自动化采集数据。应用表明:系统可有效提升试验精度、效率和数据质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水文地质勘察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Abstract:
为提升碧江区瓦屋河流域山洪灾害预警能力,实现对该流域内某典型区域降雨量的全覆盖监测。文章基于信息熵理论优化雨量站布设优先级,结合流域地形特征,在河流交汇处、山洪易发区等关键位置布设6个雨量站,实现降雨量实时监测。同步设计导流设备安装方案,通过围堰施工与基坑排水设备配置,完成自适应导流系统建设。实例验证表明:导流量偏差≤5 m3/s,站点覆盖密度达35 km2/站,监测数据采集频率为5 min/次,区域山洪灾害防控效能得到显著提升。
Abstract:
为推广能工巧匠承发包模式在小微型水库移民项目中的应用,从经济效益、工作效率以及规避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等关键方面,对能工巧匠承发包模式和企业承发包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能工巧匠承包模式在节省费用、降低成本,避免转包、违法分包等方面优势显著,但缺少进度、质量和安全等内部控制机制,抗风险能力较弱,适用于小微型工程。建议在政策资金支持与引导下,通过建立能工巧匠承包模式标准化管理体系基础上,在小微型乡村建设工程中推广使用能工巧匠承包模式。
Abstract:
在经历了多年的采砂后,抚河文港镇河段河床发生了一定变化。基于建立的MIKE河床模型,结合河道水沙特性、河床演变规律,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等方法分析采砂对该段河势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抚河文港镇河段来沙量较小,局部微冲,冲刷量较小。输沙法计算的冲刷量远小于地形法的容积变化量1 297.07万m3,且在现有的水沙条件下,长时间内河床难以自然修复;②南抚05可采区和南抚07可采区在采砂前后的流速变化较小,对堤防安全影响不大,南抚06可采区周围的流速变化较大,其中断面5处的流速增加较大;③经多年采砂后,文港镇河段流场向河道中间偏移,缓解了中下游对抚东大堤的冲刷,但中上游对抚西大堤的冲刷有加大趋势,建议加强对南抚06可采区采砂的监管,严禁超深度、超范围、超量开采。
Abstract:
根据平原区无底槛平底水闸的结构型式和过闸流态,在水力学实际液体恒定总流能量方程理论的基础上,对水闸过流边界条件进行合理的假定,对某些参数进行合理的简化,以上下游水头差为主要因素,推导出一套闸孔总净宽计算的简化公式。经复核,公式计算结果精确可靠,可直接应用于水闸设计,提高设计效率。
Abstract:
人工上升流是实现湖泊可持续性聚肥,改善表层营养环境,提升渔业养殖产量的重要方式。为深入了解人工上升流技术发展,探究深水湖泊内上升流技术的可行性,开展现阶段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研究,系统介绍国内外现有人工上升流装置的作用机制和性能特点,重点介绍气泡式人工上升流装置的应用。研究成果为人工上升流在湖泊水库的应用后续试验的开展奠定基础。
Abstract:
基于2023—2024年度常态化标准化管理评价数据,系统分析江西省大中型水库标准化管理实施成效。数据显示:一级达标水库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工程运行管理优良率提升至98.1%。对照江西省及水利部评价标准,深度剖析当前标准化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升工程形象品质、创新管护模式、健全标准化评价体系、强化长效运行保障机制、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强化监督考核约束机制等建议,旨在全面提升江西省大中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水平。
Abstract:
为提高防汛抢险队伍建设水平,促进水利防汛抢险事业发展,对基层防汛抢险队伍防汛抢险效能的提升开展研究。针对基层防汛抢险队伍因人员素质、物资储备、装备水平等原因,呈现出险情处置水平不高、应急处置能力不足、险情处置效率不高等现象,文章从基层防汛抢险人员编制现状、装备现状和实战能力情况分析,在队伍层次结构、人员抢险技能和指挥培训、巡堤查险培训、抢险物资装备、群战结合等方面提出建议,供基层防汛抢险队伍能力提升建设参考。
Abstract:
2024年修河发生超历史洪水,江西省水利厅坚持“提早调度、预泄腾库、错峰削峰、联调联控”,密切监视雨水情,认真分析洪水演进情况,科学把握调度时机,充分发挥水库的防洪“王牌”作用。文章分析柘林水库2024年6月22日—7月2日期间的调度过程及防洪效益,采用预测预报、预泄腾库和联合调度等方式,实现了洪水的有效精准调度,最大限度地发挥柘林水库防洪减灾的作用,为修河流域应对大洪水的水库群防洪联合调度提供参考。
Abstract:
以通城(赣鄂界)至铜鼓高速公路为例,通过分析弃渣场潜在水土流失问题,结合弃渣场水土保持措施应用,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临时措施相互配合,形成弃渣场完整的水土保持措施体系。从项目规划阶段对水土保持的充分考量,到施工过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的科学设计、合理配置以及严格的管理监督,均为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保障,对其他高速公路项目弃渣场水土保持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